02书屋 > 大明:我皇孙的身份被挖出来了 > 第478章 吴王是咱大孙

第478章 吴王是咱大孙


  朱大福随着文武百官磕磕绊绊行礼结束后,朱元璋直接起身站起,走至群臣之前。

  朱大福站在群臣的最前面,朱元璋走至群臣之前,等于就站在了朱大福身边。

  这次,朱元璋虽至朱大福身边,却并未再给朱大福一个多余的眼神。

  朱大福却是时不时撇着朱元璋,  心中除了怨怪他骗了自己那么长时间之外,也在考虑朱元璋为何要瞒着身份与他相识,又为何一再给的他开绿灯提拔他。

  若不能搞清楚为何会有无缘无故的好,那永远都跳不出成为棋子的命运。

  正当朱大福还为这个事情绞尽脑汁的时候,朱元璋却是开口了,道:“算算时间,咱大儿离开咱也有五年时间了,  咱大儿于上忠孝于咱,  于下宽仁,体恤臣下,于兄弟妻儿爱护有加,咱大儿乃天下最好的儿子,最好的父亲,最好的兄长,也是最好的太子,倘若咱大儿能活到咱这个岁数,必将是我大明的盛世之君,可惜天不假年,咱大儿早早离咱而去。”

  朱元璋倾尽心血培养朱标,把朱标培养的确足够优秀,的确也堪当史上最优秀的太子。

  在场的这些文武百官,大部分人都直接或间接受过朱标的恩惠,对朱元璋所言,他们自也很是赞同。

  不过未等他们表示伤感,  朱元璋话锋一转又直接道:“好在咱大儿把最好的儿子留给了咱。”

  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话,不知实情之人自不是其中深意。

  尤其是朱大福,他直到现在还以为朱元璋所说这话指的是朱允熥呢。

  因为此他还想着,朱元璋之所以这般提拔他是为了让他辅佐朱允熥。

  就在大部分朝臣一头雾水的时候,朱元璋已抬了抬手示意高良俊开始旨意了。

  开始是什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后则就是一大段对朱标夸奖,到最后峰回路转说正因为朱标的仁德,才使得朱标一早夭的儿子能够在超度的时候死而复生,虽自幼长于民间,但品行才能什么的丝毫与朱标不相上下。

  这旨意很长,高良俊不算浑厚的声音,抑扬顿挫一字一句宣读着,后面文武百官是否能听到不知道,反正朱大福站在前面听得倒是一清二楚。

  只是,他听这旨意好像有些不对劲,说了这么半天压根没提册立储君之事,好像是什么认亲大会似的。

  而且,他怎么还感觉高良俊口中所说这夭折的孩子与他这么像呢。

  朱大福满腹疑问,隐约还能听到后面的窃窃私语议论之声。

  也许是因说话的人太多管不过来了,也许是锦衣卫,  都察院和鸿胪寺的官员也在诧异中。

  总之虽有窃窃私语,  却不见那些人有所行动。

  大概过了好几炷香,  高良俊终于话锋一转说到了最紧要的问题之上。

  “即日,  吴王讳大福入东宫居住,暂代处理东宫事务。”

  此言一出,人群中彻底炸锅。

  这消息简直如晴天霹雳一般,这么重磅的消息那还能再顾虑礼仪不礼仪的问题。

  朱大福这个当事人被砸的可不比那些文武百官轻,在高良俊宣读出最后一句的时候,他良久都没能反应过来。

  他好像听高良俊最后说的是吴王讳大福,可又怕自己听说。

  若自己真是朱标那个早夭流落在民间的儿子,倒也能够解释朱元璋为何对他这么好了。

  可他还没做好做一个真正天潢贵胄的准备啊。

  那些天潢贵胄看似风光,实则内在的痛苦也就只有他自己清楚。

  而朱楩则也在这个时候领着他的那些兄弟们,全都拱手冲着朱大福喊道:“欢迎贤侄回家。”

  这些小王爷们的高呼一出,朱大福险些一个趔趄摔倒在地。

  按现在论,他的确是得喊他们一声叔叔的,可曾几何时,他们可是在自己屁股后面追着喊哥的。

  这些小王爷带头后,蓝玉也当即带领着勋戚直接跪地高呼,道:“欢迎吴王回家,恭喜陛下寻得贤孙。”

  蓝玉现今是勋戚中的佼佼者,在勋戚中是有绝对的领头作用的。

  蓝玉领着那些知晓实情的勋戚跪下后,其他之前不知朱大福身份的武将也随之跟着拜了下去。

  他们不仅仅是跟着蓝玉行动,最重要的他们还得跟着朱大福赚钱呢。

  他们才学了朱大福所开办的股票课,虽说受益匪浅,但想要从股票中赚到钱那还远远不够的,所以说能不得罪朱大福自是不能得罪的。

  更何况,朱大福已经是贵为吴王了,再多个天潢贵胄的身份也没什么不好,即便是将来吴王要做储君了,他们也都服气。

  既然天时地利人和皆已具备,他们这个时候跪迎朱大福,给他个面子那更没什么不妥了。

  一瞬之间,朱大福身后的武官列班,除朱楩等几个小王爷们外,其余的刷刷的全都伏地高呼。

  从前往后一声声往后传,到最后已有排山倒海之势。

  后面那些品级低的,看前面自家长官都已拜了,更没什么资格搞特立独行了。

  武官已拜,现在便只剩下文官了。

  文官中知晓朱大福身份的,只有任亨泰一人,这还是朱元璋安排他组织这场朝会中不得已告诉他的。

  朱元璋知晓这些文人的尿性,他若是提前告诉他们朝会的内容,让他们适当的时候表现一下对朱大福的时候,那他们本应支持,最后也会变成反对的。

  最关键的是,朱元璋是有傲气的,不愿让自己大孙认祖归宗还是他求来的,他更有底气,认为他大孙凭借这五年的功绩不用他通气也足可以得到这些文人的支持了。

  只有他大孙凭自己本事得到这些文人的支持,那他大孙将来才能够顺风顺水。

  武官拜跪相迎,只剩下文官了,他们明晃晃站在那里从哪儿都有些碍眼。

  其实文武百官中,不仅仅只有六部几个尚书实实在在与朱大福打过交道,凡有资格上奏章的几乎都应与朱大福在朝政之上有交集的。

  毕竟朱大福批阅了这么多奏章,是有很大几率批阅到他们的,他们几乎都见识到了朱大福的理政能力,加之朱大福这几年的功绩,朝中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对朱大福也是认可的。

  排山倒海的高呼,即便是身处后面品级较低的文官也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是他们位卑言轻,前面的那些上官不做率领,他们即便做了表态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不说,还会被上官记恨给将来的仕途带来阻碍。

  就这样,后面品级较低的文人等着前的上官表态,而前面的这些上官正在权衡利弊。

  这些爱惜自己的羽毛胜过生命,他们同时也有一个臭毛病,那就是与皇权对着干。

  被廷仗,被杀头那都是荣誉,家乡士绅会出资立起牌坊,名垂青史,世代蒙阴。

  当然,若是为了依附皇权首鼠两端之人也会被钉在耻辱柱之上,留下千古骂名。

  所以说,这些文官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这个利益对自己的名声有何影响。


  (https://www.02shuwu.cc/730_730197/72219700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wu.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