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张皓月点了点头。
“皇上,可是您让我讲的,待会儿可别恼羞成怒。”
“大明的国运,到两百七十六年又两个月零三天为止!”
这句话一出,朱元璋就像被雷劈了一样,愣住了!
原本让你预测国运,你怎么还精确到了日,连零带整!
朱元璋听张皓月说大明的国运只有两百七十六年又两个月零三天,震惊之余,一时呆在当场!
他反复琢磨,却怎么也想不通。
这么具体的时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这种零零碎碎的,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关键是,张皓月说完之后,那副漫不经心的表情。
这让朱元璋的判断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人在面对无法理解的信息时,起初可能会有一瞬间的迷惑,
但紧随其后的,往往就是愤怒!
朱元璋也不例外!
他猛地喝道:“放肆!”
这一声怒吼,吓得张皓月心惊肉跳,
就连门外等候的王景弘、赵虎也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
赵虎紧张地低声说:“王公公,这……不会有事吧?”
王景弘轻轻摇头,示意赵虎先静观其变。
按照朱元璋的脾气,接下来的情况恐怕会升级!
在皇宫大殿内,张皓月不耐烦地揉了揉耳朵,抱怨道:“皇上,这可不好玩啊!”
“是你非要我说,说了你又大发雷霆!”
朱元璋看着张皓月这副样子,心里恨得牙痒痒,脸上的肌肉隐隐抽动。
“好好好,咱乃一国之君,金口玉言,不可轻易动怒。”
“那你给咱说说,这连日期都有的数字,是怎么来的?”
“如果说不出个所以然,咱……”
“咱会让你全家遭殃!”
啧啧啧!
张皓月心里是极度嫌弃!
唉!
这就是封建帝王思想的局限。
接受不了自己的朝代终有终结的一天!
稍微有些逆耳的话,就如同针扎在背上!
其实,张皓月并没有深刻理解朱元璋的心情。
朱元璋,这位勤勉的帝王,不仅日夜操劳,更时刻牵挂着子子孙孙的福祉。
为了稳固大明的江山,他制定了一系列详尽的制度与规则,上至皇权的统治策略,下到民间百姓的生活分工,
都被朱元璋一项一项仔细地记录下来!
这些,也成了大明的祖宗家规,成为了后世明朝帝王不可逾越的鸿沟!
天地虽大,祖制为尊!
朱元璋深信,只要他足够勤勉,留下了足够的治国经验,一定能保证后世子孙坐稳江山,享受安宁!
明朝朱家,超过周朝八百年基业,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是,梦想绚丽多彩,现实却像寒冰一样刺骨!
不是八百年,不是六百五十年,甚至连三百年都没到!
试想一下,这样的结果,朱元璋怎能坦然接受呢?
所以,当张皓月那个确切无疑的年份数字说出来的时候,朱元璋表面是怒气冲天,心里头却是吓得不行!
因为那个数字太真实了,太精确了,细节里面,常常埋着最深的恐惧。
比刘伯温“六百年半出头”的预言,这话更让人震撼!
朱元璋虽然害怕,但不能表现在脸上。
他可是堂堂的洪武大帝,威严不容小觑,
怎么能让张皓月这小子看出一点苗头呢?
于是,只有怒火,成了他唯一的掩饰。
朱元璋瞪圆了眼睛,盯着张皓月,急着要他给个说法。
张皓月却反过来问:“皇上,您为何生气呢?”
朱元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慢慢地说:
“以前刘伯温说过,大明的国运只有‘六百年半出头’!”
“咱问他具体怎么回事,先生闭口不谈,只说天机不可泄露。”
“咱以为,大明君臣齐心协力,老百姓安居乐业。”
“咱自己从当上皇上以来,勤奋治理国家,爱护子民,怎么就看不到六百五十年的国运呢?”
张皓月微微点头,他知道刘伯温的话已经成了朱元璋的心病。
如果让朱元璋选择相信张皓月还是刘伯温,
刘伯温肯定是朱元璋心里的首选。
毕竟,张皓月来历不明,难以全盘信任。
张皓月接着说:“皇上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
朱元璋的目光转向他,眼里闪烁着好奇。
“刘伯温先生说的‘六百年半出头’……”
“不是六百五十四年,而是六百年的一半,这样不是更说得通吗?”
嘭隆——
朱元璋听了这话,像被晴天霹雳击中,脑子里嗡嗡作响!
过去的片段,像潮水一样涌来,
刘伯温预言时的每个细节,这时变得异常清晰。
他沉思的样子,意味深长的话,好像都有了答案。
原来……
“六百年半出头”,不是六百五十年的意思。
而是六百年时间的一半……
三百年?!
朱元璋的手指不由得颤抖起来。
如果不是张皓月在旁边,他早就会仰天长叹,问自己哪里做错了,让大明只有三百年国运?
朱元璋看着张皓月,眼里既有怒火,也有不解。
“按你说的,刘伯温那天算的,其实是欺君的行为?”
张皓月一惊,心里暗想:
这朱元璋,直接去掉了尊称,倒是挺直接!
刘伯温果真对你了解颇深,算出国运却不敢直说,恐怕是怕直接说出来会引来雷霆之怒吧?
只好用“六百年半出头”含糊其词。
这人,真是机智过人!
“皇上,是不是欺君,全看您怎么理解了。”
“在我看来,刘伯温先生的话不假,只是皇上没能领悟透彻。”
“‘六百年半出头’的意思,全在于怎么理解。”
“至少对我来说,它就是国运三百年的预兆。”
“这还符合封建王朝的生命周期,成了一种规律。”
朱元璋听了,好奇心又被勾了起来。
封建王朝的生命周期?
这是从哪儿说起的?
“你详细讲讲,是什么规律?”
张皓月不假思索,扳着手指数:“你看,汉朝分成东西两段,加起来不过四百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总共不超过五百年。”
“唐朝、宋朝盛极一时,也不超过三百年左右。”
“这是历史的规律,每三百年一变!”
“大明朱家没跨过这三百年的大关,正好符合这个历史规律。”
(https://www.02shuwu.cc/4110_4110323/2215617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wu.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