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章 教授应该有教授的样子
麻醉医生这么一说,张主任赶紧把笔还回去。
杨教授确实有点意思,这握刀的方式很有新意,关键是特别好使,以前张主任可是从来没有对握刀的姿势有什么想法,一两百年来外科医生医生一直这么握的,也没有谁觉得不对。
其实医疗上有些东西就是这样,一直按照传统这么做,究竟为什么这么做,一时也说不清楚,反正老一辈这么传下来的。
某一天突然有人做出了革新,大家猛然发现,原来可以这样。
椎管里、硬膜外的肿瘤已经被彻底切除,连椎间孔的肿瘤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神经根再也没有什么压迫,一串的肿瘤组织扔在金属盆里准备送病理科查。
几条被解放出来的神经安静地躺在椎管里,自由地从椎间孔伸出,然后奔向属于自己的世界。“躯体”上的累累伤痕昭示着曾经被压迫的屈辱岁月,它们一度用疼痛来作为反抗。现在,压迫不复存在,意味着反抗也消失。大概患者以后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安稳地睡觉,无痛地生活吧。
“教授!这个病人应该不会再痛了吧?”宋云问道。
杨平将手里的器械还回中转弯盘:“过了今晚我再回答你。”
宋云一怔,这个回答有点狡猾,教授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冷幽默。
“关切口吧,老规矩,每一层用间断缝合。”杨平让出主刀的位置,剩下的收尾工作交给宋云,教授嘛,应该有教授的样子。
皮肤以内的组织绝大多数医生喜欢连续缝合,一个字——快!
但是连续缝合如果松一针,那么整个这一层也会变松,即使现在的倒刺线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间断缝合费时间,但是松一针是一针,每一针是独立的,相互不干扰,安全性比连续缝合好。
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句话用在医疗上绝对没有错。
宋云带着一个博士开始关闭切口,看着术区干干净净,几乎没有出血,宋云连引流都不想放,不过按照程序还是放了一根。
“杨教授,你这我握刀的姿势有点特别,有什么说法吗?”
张主任挺好奇的,帮着杨平脱手术衣,问道。
“花式握刀!简称花刀!”杨平回答。
花式握刀,花刀,特么这么妖孽的名字,不过确实好听,有逼格。
“能教一下吗?我觉得很实用?”张主任也不顾什么面子不面子,能者为师,这年轻人不只有两把刷子,明显是批发刷子的。
哪只张主任觉得实用,所有医生都觉得实用,张主任这么一问,其他医生立刻转头过来。
既然人家请教,杨平也不含糊,旁边的麻醉医生递上自己的笔:“用这个演示一下?”
演示就演示,杨平接过笔,以笔代刀,笔在手里玩杂技一样,笔尖可以几乎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变化。….
麻醉医生的距离最近,看得晕头转向,自己中学时转笔算是一代高手,也不曾转成这样,而且杨平完全不是转笔,因为笔始终牢牢地掌握在手里,只是几根手指的配合,让笔尖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角度,每一个角度,笔杆都是牢牢地控制在手里。
真花!
张主任终于知道为什么叫做花刀,他打算回去好好琢磨这玩意。
协和的骨科副主任胡国林教授抽空也过来看看,一来表示对杨平的关心,二来看看能不能学到什么新东西。他主要想看看第二台手术,第二台是脊柱侧弯手术,患者有先天性脊髓膨隆,手术风险极大,这种病例医生一般会拒绝手术。
可是杨平的杨氏截骨最大的优点就是降低术后截瘫的风险,它的原理就是利用多处科学的截骨分散脊髓的形变,而脊柱矫形手术术后截瘫的原因就是矫形后,脊髓出现形变,产生挤压或者牵拉,从而损伤脊髓。
刚进手术室,胡国林就碰到杨平传授花刀绝技,他还以为手术室中场休息耍杂技娱乐呢,杨教授怎么今天这么闲情。
要是别人,胡主任肯定严肃的一通批评,手术室是什么地方,是神圣严肃的地方,搞什么娱乐节目,手术还没结束呢。
但是他是杨平,胡主任只好配合笑脸:“杨教授这是耍杂技呢?”
“哪是杂技,新的手术刀握刀姿势——花式握刀!杨教授现在是现场教学。”张主任在一旁解释。
麻醉医生也附和着点头:“我也在跟着学习。”
你一个麻醉医生学什么握手术刀,胡国林主任仔细一看,还真是在教授怎么握手术刀,手术刀还可以这么握,他还想看看,但是教学就此结束。
宋云完成手术切口的关闭,第一台颈椎肿瘤的手术结束。
手术室要进行中途的清洁消毒,所以大家移步隔壁的手术室,孔伟权正在做颈椎前入路内窥镜下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融合手术,这是脊柱微创手术的尖端技术。他在杨平手把手带教下已经做了很多例,现在孔伟权开始自己主刀做。
年轻医生对微创手术的掌握非常快,何况杨平对他们已经进行内镜操作的培训。
胡国林惊叹这一批年轻医生进步的神速,不得不佩服梁教授的眼光,要不是梁教授顶住各方面压力成立这么一个科室,这些年轻医生哪有这么好的机会。
这些年纪轻轻的博士,一副大教授的姿态,沉稳地做着最尖端的手术。
宋云这边手术室清洁消毒已经完成,第二台手术是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的脊柱前屈弯曲成九十度,比起杨平以前做过的折叠人病情要轻很多,但是因为先天性脊髓膨出的原因,手术一点也不轻松,手术截瘫概率不会比折叠人少。
但是在杨氏截骨的加持下,风险将会降到最低,所以不是什么难事。 第二台手术,杨平只打算站在手术台上坐镇,由宋云来主刀,宋云在这一批年轻医生当中,无论理论还是手术都是最优秀的,在杨平的带教下,他现在的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做得非常熟练,如果要与全国的医生来做比较,一定是站在一线。….
这手术由宋云来主刀?
胡国林主任吓出一身冷汗,就算自己主刀都是战战兢兢没有把握,让宋云来主刀,他虽然也是副主任医师,但是资历尚浅。
“杨教授,这手术你不亲自主刀?”胡国林主任旁敲侧击地问。
杨平风轻云淡地说:“没事,他们能行,我在台上打打酱油。”
教授应该有教授的样子,这手术还要自己亲自动手么?胡主任也不好说什么,这是杨教授的地盘,当然杨教授说的算。
协和给杨平组建的科室属于骨科的独立病区,在隶属关系上属于骨科,但是他在各方面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医疗活动不受骨科或其它科室的制约,这是梁教授给的特权。
即使身为骨科副主任的胡国林教授现在也是以兄弟科室的身份来观摩手术,而不是指导手术。
脊柱侧弯矫形是宋云的主攻专业,所以他做起来轻车熟路,如果按照武侠小说的套路来说,宋云是杨氏截骨的真传者,而且是目前北方第一个真传者。
一般来说,对于40~60度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可以通过相对简单而安全的手术进行矫正,这时的治疗效果也是最好的。因为此时侧弯不是很严重,而且脊柱比较柔软。所以手术只需在脊柱的关键部位植入钛合金螺钉,安放矫正棒,利用螺钉和棒可以比较容易的矫正畸形。这样的手术手术风险较小,简便而安全。
但是如果更重的脊柱侧弯,这种简单的手术是不够的,此时需要进行脊柱截骨矫形手术。需要通过特殊的专用手术工具,将僵硬变形的脊柱骨截断,然后重新对接,完成矫形。这就是脊柱外科的尖端技术——脊柱截骨矫形。
脊柱截骨矫形最大的风险是损伤脊髓和神经根。
相对于不截骨的手术,截骨手术多了一个手术步骤,需要把僵硬变形的脊柱骨截断,然后重新对接组合,而在对接过程中,两节骨头可能出现对接问题,一旦错位,就会损伤椎管里的脊髓和神经根。有时候即使不出现错位,因为脊柱矫形的程度太过,里面的脊髓和神经根无法耐受伴随的形变,就会收到挤压或者牵拉,这种挤压或牵拉会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越是严重的脊柱侧弯,这种风险越高。
另一方面,截骨需要取出一些多余的骨质,使用专用工具将神经周围的骨质夹碎取出,在神经根周围的操作也是危险的,器械可能与神经接触,进而损伤神经。
为了降低风险,杨平分析了前人的截骨矫形术式,然后予以改进。
任何手术的改良必须实现一定的目标——提高效果、增大安全与容易操作,三者必有其一,否则改良便无意义。
杨平改进的截骨方式可以明显分散矫形时脊髓与神经根的形变,从而大大降低脊髓与神经根损伤的可能,到目前为止,杨平主刀的脊柱侧弯绝大多数是极度严重的,但是没有出现一例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并发症。….
而杨平独创的微创脊柱外固定架治疗脊柱侧弯技术含量更高,它巧妙地利用伊里扎洛夫理论对脊柱进行矫形,既要保证矫形期间脊柱的稳定,又要完成矫形的进程,其中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胡主任虽然看得心惊胆颤,但是手术十分顺利,什么也没有发生,诱发电位检测仪全程未见波澜,杨氏截骨的优点在这台手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主任搞儿童心脏外科的专家,现在看骨科手术看得津津有味,他大老远地从魔都赶到协和,留给他的工作只是打结剪线,不过还好,此行不虚,起码见识了花刀绝技。
至于那两万块的“劳务费”,张主任已经打算分文不取,自己倒贴的机票钱就当做观摩手术的学费吧。
第三台手术是考虑腰椎椎管内寄生虫感染的患者,在手术台上真的取出一条长达30多厘米的活的绦虫,还取出很多绦虫的分泌物和体节,实锤了寄生虫感染的诊断,绦虫被送到病理科进行病检。
两个手术间,杨平交替轮流指导手术。
晚上十点才做完手术下班,不过在协和手术做到晚上也是正常的,要是下午早早地下班才不正常。
晚上杨平还是在科室休息,反正宋云和孔伟权这些人也全部睡在科室,大家还可以聊聊天。
晚上,邱诺自己还煮了一些饺子送过来给大家吃。
连宋云都觉得奇怪,手术室的美女怎么对骨科的这帮爷们这么好,又是请客吃饭又是亲自做夜宵送来,平时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
潘豆豆一直住在普外科,她现在只能靠肠外营养维持,除了器官移植,没有其它任何方法可选,她本人也愿意接受器官移植,患病这么多年,她太痛苦,只要能解决痛苦,她完全愿意接受器官移植这个方案,其实她也不是看了一家医院,除了灌肠通便等对症治疗,没有其它方法。
现在互联网发达,很多信息随便一搜可以知道一个大概,她知道自己是这个病之后,也查过资料,目前这个阶段,也没有其它办法。
因为要等合适的供体,所以她一直在住院等,希望能够等到,如果等不到,她以后怎么办暂时也没有想好,如果不住院,难道每天来去医院或者诊所吊几瓶营养针?
方主任这边一直在积极帮她联系合适的供体,但是供体不是这么好等的,本来愿意捐献器官的人就少,还要配型合适才行。
但是潘豆豆需要的供体是胰腺、小肠和胃,需要这些器官的患者比较少,相对来说更加容易等到。
潘豆豆的运气不错,没过多久,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来消息,一个车祸脑死亡的年轻人,家属同意捐献器官,而且看资料,与潘豆豆配型很合适。
跟对方医院联系后,方主任赶紧准备安排手术。
可是杨教授这几天在帝都,怎么办呢,方主任急得七窍冒烟。
方主任从来没有做过这种手术,需要杨平的指导才行,可是现在是三更半夜,杨教授还在帝都没有回来。
这种手术又不能等,什么时候有器官手术就什么时候做,医生完全不能掌控时间。
PS:这几天太忙,今天又发得比较少,草稿还没改好,先发出来,明天有空再修改。谢谢大家!
39314903.
...
(https://www.02shuwu.cc/3360_3360604/76890165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wu.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