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2章 洛阳铲(上)
来自利尔楚奇的难民们,他们获悉可以一起前往南方建立新的家园,几乎所有人都是支持的。
不过要在荒蛮之地修建定居点,该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们也都知道,自己的目的地附近发现了盐,针对那里的挖掘已经全面展开。自己此行不仅是盖房子这么简单,大家都有义务参与挖掘。
目前,日常的粮食是大量的土豆,游击共和国提供这些并非无常的。一些年轻的女人,以及所有十三岁到六十岁的男人,全部无条件的登记为民兵。一些人已经被编入部队,开始紧张的军事训练。
利尔楚奇籍贯的难民有多达五千人,伤病员还在养病,难民中身强力壮者都已从军,剩下还有三千余人,他们都是老弱妇孺,尤其以三四十岁的妇女最多。
女人的丈夫多数在一年前参军,他们生死未卜。还有一些人在德军占领期间被强制征召为苦力,另有一些人因为反抗而被处决。至于城镇里的犹太人,男女老少早就被侵略者杀害了。
所以对于这些女人来说,利尔楚奇是自己的家,也是个令人痛心的地方。离开那里来到普里佩特沼泽,距离伤心地足有二百公里,又吃上了足量的食物,大家的心情好了一些。
可生活还要继续,现住的鲶鱼村是当地人的家绝非自己的。
她们多数还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逃难,在新的地方建立新的城镇,这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多达三千五百人的利尔楚奇镇难民,另有其他小型村庄的难民,聚集一起组成了一支近四千人的队伍。他们撤离的时候带着一些财物,除却大量的衣物,那些农业生产的工具,将为他们营建新的定居点提供巨大帮助。
斧子、双人锯、铁锤、长柄镰刀,这些工具他们都不缺,鲶鱼村为他们又提供了一些生产工具,更是锦上添花。
不得不说,在难民问题上,鲶鱼村村长波博斯基做的非常厚道。他提供了一大批粮食和生产工具,又组织了一些马车,专门用来运输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他更是提供了一些粗制麻绳和铁钉,有了这些小部件,木屋将能迅速落成!
关于盖房子,这些难民可谓经验丰富。本来他们故乡的房子就是亲手建造,兴建新的定居点,只需游击共和国提供足够工具,他们对迅速入住新房充满信心。
沿着土路向南走,等待大家的将是和平的新生活!唯有这片沼泽,战争的恶魔没有侵蚀。
母亲携着孩子,老翁拉着老叟。有的戴着列宁前进帽,有的戴着头巾,甚至有人顶着圆顶小礼帽。
经过两天的休息,难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显著改观,惊慌的表情荡然无存,许多人面色红润,他们的高高兴兴地向南走去。
所谓破家值万贯,他们推着手推车,赶着自己仅剩的牛羊,笼子里塞着家禽。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吃完饭后,在一个连的民兵护送引导下,开始南下旅途。
仅仅是两天的功夫,游击共和国已经给利尔楚奇镇的难民重建了苏维埃委员会,并在难民中选举出了一位集体农庄第一书记。为了加强控制,五名由萨林奇金指导培训的基层政委加入委员会,如此,当难民开始动身时,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苏军看来,自己的重大优势就是苏维埃体制,它管理每一位苏联公民,通过协调手段,使得所有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劳动生产的价值按劳按需求分配,这种公正公平的分配手段在残酷的战争时期,立刻团结了这些难民。
他们毕竟是普通人,其中还有许多老人和孩子。不能幻想着他们能快速移动,队伍在下午两点出发,当队伍绕过硫磺矿时已经是下午五点了。直到下午六点,第一批难民才磨磨蹭蹭的抵达目的地。
瞧瞧他们的模样,杨明志估摸着,就是因为走了太远的路每个人面露疲态。
可是他们不能磨蹭,趁着天还没有黑,盖房子的工作必须立刻展开。
扪心自问,杨明志觉得自己实在高估了难民们的动作,他们陆续抵达,恐怕绝大多数人在定居点的第一个夜晚要露宿野外了。
难民的事都由萨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等人负责,自己作为军事主管,继续盯着盐矿发觉即可。
时间已经是傍晚了,经过整整一个下午的挖掘,第21游击旅的官兵们累得够呛,传说中的岩盐矿脉并未出现。
目前,已经有五个原始吊车搭建完毕,挖掘泥土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合计二十个土坑中,其中有六个已经向下掘进了超过十二米。继续向下挖掘,铁锹接触的已经是比较坚硬的腐泥,仿佛继续深挖,挖到的不是岩盐,而是泥煤,甚至是褐煤。
“如果能挖到褐煤也是好的,万一能挖到高品质无烟焦煤,我们就能炼高速钢了!”
不管怎样,向下挖掘肯定能有所发现。尤其是地质勘探这一行,杨明志对这个了解有限,他站在地面继续躬着背,瞅着坑洞里继续挥汗如雨的战士们。光线越来越昏暗,地面燃起了一些篝火,借着篝火散射的微光,挖掘继续,大有挖掘一宿的趋势。
杨明志在下午时也参与挖掘,累的气喘吁吁后终究变成一介看客。
他抓着一个烤土豆,啃食的同时继续监督,认真的模样引得安东诺夫情不自禁的凑过来。
“司令同志,您还是去休息一阵吧!您放心,我们夜里会加紧工作,我们一定能挖到盐矿。”
“你们努力是好,战士们也不能透支体力啊。”
“唉,现在多付出,我们就能早一点见到盐矿。如果我们脚下坐拥一座盐矿,在勘探到之前任何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杨明志耸耸肩:“只是我们付出的劳动强度也太大了。”
“没有办法。”安东诺夫一副无奈的模样,“如果不挖深坑,我们如何知晓地下究竟有什么?泥土遮蔽了我们的眼睛,挖坑是无奈也是必须的。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
他说者无意,杨明志听者有意。
如何避开泥土,直接窥探深邃的大地之下有什么,有没有一种工具能完成这一壮举?
有!当然有。
“哎呀!”杨明志猛地拍一下自己的脑壳,一副懊悔的模样:“我怎么这种时候突然犯蠢?赶紧造一点洛阳铲不就行了?!”
安东诺夫不懂汉语,他质问道:“唉!司令您怎么了?”
“我?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在这里继续监督着。我……嗯!我得会亲自会铁匠村一趟”
夜里的铁匠村,大部分区域已经安安静静,唯有兵工厂的机器持续轰鸣。
夜间生产对于兵工厂非常重要,也只有在夜里,烟囱能够肆无忌惮的排污,所有机器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
工厂还在拼命的生产炮弹、复装旧弹壳,工人们的生产计划被排的满满当当,尤其是那些关键性的蒸汽车床,每一台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工人和机器都在超负荷运转,这一切都是为了在迎战德军下一次进攻时,部队拥有更强大的武器储备。
杨明志乘坐吉普车灯大开,沿着铁路在夜里狂奔。毕竟是走夜路,车速不可能很快,当他回到铁匠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了。
按理说他归来是要到指挥部报道,因事情重大,吉普绕着铁匠村的边缘,直接开到兵工厂。
机器的轰鸣声是他最想听见的,他也清楚,这个时间点里固施科夫要么在办公室待着,要么还在声称车间里瞪大双眼。
整个兵工厂灯火通明,各个厂房内挂着大量油灯,燃油发电机提供的有限电量,大部分也供应此处照明。
厂房之外,大量的工人依旧游走着。他们多数手中拎着麻袋,通过叮叮当当的声音,证明里面装着的是金属。
杨明志没有犹豫,既然吉普车突然到访引起许多人注意,他下了车,随便拉住一位一把年纪的工人问:“你们的厂长在哪里?我是司令,我必须立刻见他!”
昏暗中,工人看不清杨明志的脸。工人也不想多事,直接指出轰鸣声最大的厂房:“他就在那里。”
“很好。阿布拉姆,跟我来。”
杨明志闯入车间大门,轻而易举的看到了那位顶着列宁帽的里固施科夫。
“啊!厂长同志,您在这里。”
“您……哦真是不可思议,我听说您去南边找盐矿了,怎么您这个时间会出现在这里?”
“您就不要再问这个了!”杨明志急匆匆走上前,直接勾住里固施科夫的肩,直言不讳的说:“挖盐行动出现了些问题,我们盲目的挖土实在的低效率。所以我突击赶到兵工厂,我知道,只有您能帮我解决问题。”
“我?愿为您效劳。”
里固施科夫目前一副丈二和尚的姿态,只好完全听从杨明志的安排。
通过一支钢笔和一张纸,杨明志匆匆画出了一份工艺图纸。此乃杨明志的老本行,徒手画图有些粗糙,里固施科夫瞪大双眼,一眼看出司令是打算制造一种特殊的工具。
“这个……它是什么工具?看起来是挖土用的。”接着煤油灯昏暗的光,里固施科夫双手握着图纸,他继续问,“该不会,您指望这个东西拼命挖土吧。”
“对!就是一种挖土工具。”
“可是,您不觉得这东西的铲头太小了吗?铲子头还有夸张的弧度。恕我直言,您希望挖土效率提高,我想我们可以突击制造一台能驱动铲子的蒸汽机,并装在一辆卡车上,那就是一台挖掘机了!”
杨明志摇头说:“我还没跟您说清楚呢!您现在看到的这份图纸,您按着我写的工艺,按顺序对原理加工。最终它能拼接成一种特殊的铲子,它是我们中国人发明,铲头只在地面打一个小洞,通过不停掘进,硬是能知晓地下五十米究竟埋的有什么!”
“啊!我已经完全明白了!您是想探测地下五十米处,是否存在盐?!”
“完全正确!”兴奋的杨明志狠狠拍拍里固施科夫的肩膀:“我亲爱的同志,我匆匆赶来就是希望您能迅速把这个东西造出来。您最好在天亮前完成,我要尽快投入使用!”
“遵命,司令同志。”本有些疲惫的里固施科夫突然斗志昂扬,他又多嘴问一句:“司令,这种铲子到底叫什么?”
“叫洛阳(Лоюн)铲。”说着,杨明志也掐着腰,展望性的感叹:“可能我是第一个把这种工具带入白俄罗斯的人,未来全联盟对矿产资源的勘探,这种工具将立下功勋。”
里固施科夫点点头,他突然明白自己今夜的突击任务,莫看只是生产一种小型工具,却有着重大历史意义。
事实确实如此啊!
苏联,乃至曾经的沙皇俄国,过去的几百年里从未出现过类似于洛阳铲的特种挖掘工具。
即便是放眼全球,洛阳铲这种发明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盗墓勘探工具,也有着强烈的独特性。
英国人曾在十八世纪末发明了一种名为coring的钻土勘探工具,其工作原理和洛阳铲有些类似。后来,美国人对这项技术发扬光大,它多是用于寻找水源。有时候,则不可思议的成为玄学工具,来断定定居点的风水。
洛阳铲,它发源于中国终于走向了世界,成为各国考古、地质勘探、矿产勘探时必备的一种工具。针对该工具的挖掘原理的进一步研究,某种意义上,南极冰芯的钻探取样,也有洛阳铲技术的影子。
可惜,英国美国名为coring的工具根本没传入俄国,更不说洛阳铲了。沙俄的工业底子过于薄弱,工业大发展还是在于苏联时期斯大林开展的两个五年计划。十年时间,苏联在全联盟发现了许多新矿,尤其是在白俄罗斯中部地区发现了大量盐矿。
苏联是用传统的拆迁勘探队在人迹罕至的区域徒步寻找,确定可疑点后开始用传统方式大规模挖掘。这类手段的确落后,不过全面临待探勘地区规模庞大,发动强大的人力进行挖掘,各类新矿大量建立,可惜战争来的太突然了。
广大苏联公民,尤其是先居普里佩特沼泽的数万军民,根本不知道洛阳铲。平民挖坑的主要理由就是挖井,大多数时候挖一个十米深的坑就能渗出水,接着用石头堆砌井壁,一口井就完成了。
苏联的一些城市也有压水井,其钻洞的技术还是石油钻进术。老实说,用石油钻井技术去勘探地下是否有盐矿,技术上游击共和国可以实现,就是有些费时费力。而洛阳铲,它技术要求不高,根据杨明志的估计,几个小时它就能下生产线投入使用了。至于使用方法,岂是一个简单能够形容的!
(https://www.02shuwu.cc/2781_2781272/42877519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wu.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