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仗剑去国
与此同时。
在皇宫的乾清宫中,朱元璋已经批阅完了今天的奏章处理好了政务.这通常也意味着朱标也完成了工作。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马皇后则坐在一旁。
朱标的目光在父皇和母后之间游移,不清楚这阵仗是想干什么。
“父皇?”
“标儿啊。”
朱元璋叹了口气,让朱标更加摸不着头脑,什么情况这是?
“有件事,我和你母后也不能再瞒着你了”
要是朱雄英搁这,脑海里肯定就蹦出来“你其实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台词了,不过朱标虽然不懂这个梗,但显然也知道好像有什么秘密即将揭晓。
而在朱标的心里,他也隐约有了猜测,那就是关于“为什么这几年父皇不让他离开京城,甚至不是不让他离开应天府,是郊外都不能去”的缘由了。
马皇后开口问道:“你可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我和你父皇不让你离开京城?”
朱标窥着马皇后,小心翼翼道:“孩儿不知。”
“因为英儿,预测你明年若是离开了京城,前往陕西巡查西京选址,便会有不忍言之事。”
朱标的心中震了震,他当然想过这种可能性,但如今亲耳听到,心里还是难以平静,毕竟他好端端一个大活人,知道自己的死期,这怎么想怎么难受。
不过考虑到马皇后本身的那次重病,还有徐达的重病,这些大劫的渡过,可以说都侧面印证了朱雄英的预测。
“那只要待在京城里就没事吗?”
马皇后拉着他的手说道:“你身子骨还是弱,经不起风霜,便好好待在京城就是了。”
听着母亲的劝告,朱标也是有些失落,不过这跟他当太子、当皇帝倒是确实不冲突,毕竟历朝历代,无论是太子还是皇帝,绝大多数都是在京城里待一辈子的。
而且,关于自己身体的情况,朱标其实心里也是清楚的,自己这些年疏于锻炼,而且劳心劳力,确实平时坐的久了站起身来都会头晕目眩,每年更是基本都会有点小病,有时候是风寒有时候是其他乱七八糟的,都不致命,但是难免会影响健康。
说白了,朱标就属于那种现代的办公室中年领导,肚子大到走两步就喘,平时躺着坐着也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吃完饭就午睡也是寻常事,再加上平常事多,健康方面自己也就没多少精力去关注,所以抵抗力是非常弱的。
这件事情,也算是为朱标敲响了警钟。
见朱标听劝,朱元璋和马皇后也松了口气。
随后,朱元璋又提起了巡视陕西的事情:“这件事情,毕竟是伱自己的事情,如今即将到预测的时候了,咱年纪大了,也不方便动,可重新设立五京也是大事,若是你去不得,你有什么看法?”
五京的事情,朱标也清楚,多京制用了这么多朝代,利处远远大于弊处,没什么不好的,而且如果定了西京西安府和北京北平府,那这两个京城,显然是用于应对西域和辽东方向的,战略意义很大,而南京应天府则是江南经济中心,中京凤阳府是龙兴之地,东京开封府则有着象征“重开大宋天”的政治意义,同时也是中原腹心。
所以,五京的选择其实没什么太大的争议,但如此重要的政治举动,派遣重量级人物前往巡视,却是必须的流程,否则就会显得有些没滋没味的。
朱元璋自己其实是想出去走走的,毕竟从大明开国以后,二十多年了,他基本就在应天府待着没动过,要是不趁着能走得动走一走,恐怕以后身子骨就不支持再出门游览了。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并不能轻动,而且如今大明江山也需要他这个掌舵人,用以震慑不轨之徒和把握方向。
所以出去的想法,被朱元璋深深地埋在了心里,如果有一天,他退位成了太上皇,倒是可以四处走走,见识见识大明的壮美河山。
而眼下考虑到关于朱标的预测,实在是没人敢冒这個险,让朱标去陕西巡视。
朱标犹豫了刹那,还是回答道:“不如让二弟回去吧。”
“荒唐!”朱元璋顿时有些不悦,“怎地还给那畜生求情?在封地惹得天怒人怨,如今不让他好好反省,难道还要放回去,这岂不是助纣为虐?”
朱标心里叹了口气,说道:“让英儿去也行。”
“按照礼法,英儿明年就要就藩了,咱打算让他去苏州府就藩吴王,不一定有时间前往关中。”
这件事情,是朱元璋第一次跟朱标提及,而朱标听闻,心中的反应反而有些奇怪.果然如此。
三吴之地,从东晋开始,原本指吴郡,吴兴,会稽,而后来含义则泛化了,成了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苏州府、常州府、湖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其实都能笼统地称作吴地。
而作为整个华夏经济最为发达、土壤最为肥沃的区域,这里是不折不扣的重地,在二十多年前就有同时存在着两个“吴王”,一个是苏州府的吴王张士诚,另一个自然是应天府的吴王朱元璋。
应天府是京城,不可能封给藩王,而江南地区作为京畿之地,在原则上也是不封藩的,不过鉴于朱元璋对朱雄英的喜爱,以及朱雄英给大明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个原则要是打破一下,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朱标又点了几个人的名字,朱元璋都不满意:“巡视关中的人选,咱还得好好想想,以后再说吧。然后还有最后一件事济州岛上的蒙古贵族们各怀鬼胎,咱需要一个得力之人前去整顿军纪,收服人心。”
马皇后闻言轻声问道:“陛下心中可有人选?”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转向朱标:“标儿,你觉得郑国公常茂如何?”
常氏是朱标的亡妻,常茂自然就是朱标的妻弟,也就是俗称的小舅子,这件事情朱元璋是肯定要问朱标意见的。
朱标微微一愣,随即沉思片刻,答道:“父皇,郑国公勇猛善战,性格直爽,在军中素有勇名,不过性格粗豪,行事不拘小节,恐怕难以胜任节度一方的重任。”
朱标话语中的节度,指的当然不是节度使,而是武将镇守一方的代称,从唐朝以后,就经常这么沿用了。
这时候马皇后也微微颔首,表示认同朱标的看法:“标儿所言极是,常茂虽勇猛,但性格上的确有所欠缺,治军的本事也比其父要差不少,镇守一方需要的不只是武力,而且济州岛孤悬海外情况更是复杂,若让他前去,恐怕会适得其反。”
朱元璋似乎在权衡利弊,他深知马皇后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但眼下局势紧迫,他需要一个能够迅速稳定济州岛局势的人选,而常茂虽然让人担心是否会因为性格而导致类似张飞的结局,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想要压服这些自成一体的鞑子,似乎常茂也是个好选择。
朱元璋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之色:“眼下朝中能将虽多,但真正适合前往济州岛的却不多,常茂虽性格粗豪,但正是他的勇猛,咱觉得能够在济州岛上迅速树立威望.咱会训诫一番,让其收敛性格上的不足,再派遣得力助手辅佐他,确保济州岛的局势能够稳住。”
马皇后和朱标对视一眼,见朱元璋心意已决,便不再多言,看得出来,朱元璋真的很想抬举常茂。
随后,朱标满怀心事地告辞离开了乾清宫。
“重八。”马皇后轻声说道,“标儿是聪明的孩子,他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
朱元璋回过头来看了看马皇后:“咱知道标儿是储君,是国本,是绝对不能出岔子的,若是标儿有了闪失,那整个大明江山都会随之动摇,所以,无论如何都得跟标儿说清楚,只是咱怕他和英儿之间有了隔阂。”
“不会的,说清楚就好了,之前瞒着他也是怕他忧思成疾。”
马皇后握住了朱元璋的手:“无论未来如何,我们都会在他身边的,只要我们一家人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而关于朱雄英以后的事情,他的心底却已经有了规划。
数日后。
常茂站在燕子矶码头上,眼前是从济州岛返回休整后即将再次出发的宝船舰队。
江风凛冽,吹动着常茂身上的战袍,猎猎作响,犹如战鼓在耳边擂动,激荡着心中的豪情.多少年了,都没有这种自己带兵独当一面的机会了。
一个齐装满员的卫,足足五千六百精兵在燕子矶码头周围列队整齐,这次要随常茂一起前往济州岛,一个卫的兵力是恰到好处的,一方面宝船舰队能够一次性搭载并且随后跨海补给压力也不大,另一方面也不会给济州岛上蒙古人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能起到震慑作用避免他们跳反背刺。
前来送行的朱标走上前来,轻轻地拍了拍常茂的肩膀:“此行重任在肩,望你能够不负父皇所托,将济州岛上的局势整顿妥当。”
常茂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太子放心,俺定会竭尽全力。”
因为燕子矶是一个几十米的小山包,临江的一面是悬崖,而燕子矶码头后面是绕开小山包通往平原的,再加上码头规模不大,所以军队不能一次性登船,而是要分批登上去。
渐渐地,军队开始按照百户所和千户所登上了船,士兵们上船后,也都有些交头接耳,毕竟这是要去海外的任务,虽然每隔一年就会轮换回国,但还是让他们有些紧张。
不过船上水师的水手们,倒是显得很淡定,他们已经跑过一趟济州岛了,知道只要不刮飓风就没有太大的危险。
排在前头的宝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陆续出发,而常茂需要最后出发,所以送行的人在与他叙话后,有公务在身的也都陆续告辞离开了燕子矶码头。
常茂看着最初登船的士兵们随着宝船拔锚起航,顺着长江东下消失在视线的尽头,这才转身面向没有离开的朱雄英,脸上的豪情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深的感激和些许的忧虑。
“大外甥,谢谢了。”
朱雄英只是笑着说道:“恭喜舅舅得偿所愿。”
“大外甥,此番前去,我心中虽有豪情万丈,但亦不乏忐忑。”常茂的声音低沉,他凝视着朱雄英的眼睛继续说道,“济州岛上的局势错综复杂,蒙古贵族们各有心思,我怕自己处理不当,辜负了陛下的期望。”
朱雄英微微一笑,伸出手掌轻轻拍了拍常茂结实有力的臂膀,以示宽慰:“舅舅,你过虑了,皇爷爷之所以选中你,正是因为信任你的能力至于那些蒙古贵族,他们虽然各怀鬼胎,但只要行事公正,赏罚分明,再加上有军队坐镇,相信他们也不敢轻易造次。”
常茂点了点头,心中的忧虑稍微减轻了一些,但他还是忍不住问道:“大外甥,你觉得我到了济州岛后,应该如何着手整顿军纪,收服人心?”
这个问题,其实常茂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可人就是这样,面对关系自己命运的事情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垂询他人,哪怕是常茂这样的粗豪大汉也是如此。
朱雄英自然理解常茂现在紧张的心情,他沉思刹那后缓缓开口:“舅舅,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全面了解济州岛上的情况,多跟岛上的蒙古贵族交流称兄道弟也好,直接拜把子也罢,得先把信任基础打下来,混的熟了然后再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各方面顾虑,咱们也不是去把他们赶尽杀绝的,相反,是要利用这股力量来威慑高丽国和日本国,所以万不能把姿态摆的太高,容易激起兵变。”
“总之就是恩威并施吧,一方面是利用大明比他们当地丰富得多的物资来提高岛内士兵的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大明的恩泽;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服从管教的蒙古贵族和士兵,也要采取果断的措施,以示大明国威。”
常茂听得连连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钦佩之色:“大外甥果然深思熟虑,与俺想的大差不差。”
两人叙话的工夫,剩下的明军也差不多都上船了,常茂也不再停留,跟朱雄英等有姻亲或是血缘关系的亲戚告别后,登上了一艘两千料的宝船。
随着牛角号“呜呜”的吹响,宝船缓缓启航,常茂站在船头,扭头看着燕子矶码头上的人们相对于他来讲渐行渐远,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所谓“仗剑去国”莫过于此,此次前往济州岛,不仅是对自己是否真正配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的一次考验,更是大明国威对于周边国家难得的彰显,以前大明都是比较低调的,也不愿意过多干涉周围国家,但现在随着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大明显然在能力和意愿两方面,都跟以前不一样了。
常茂回过头来,望着前方如玉带一般的长江,此时的他并不知道,济州岛这座屹立于三国中间的岛屿,已经成了风暴之眼,而他,即将成为这场风暴中的关键人物。
在回东宫的马车上,朱标与朱雄英相对而坐。
车窗外面透进来了秋天凉爽的风,然而朱标的心中并不平静,他这几天一直在思索着之前与父皇母后的对话。
“英儿,”朱标终于打破了沉默,“你为何之前没有告诉我关于陕西之行的事情真相?只说有血光之灾。”
朱雄英微微抬头,看着朱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深邃:“父亲,有些事情,知道得太多反而会让人心生恐惧,徒增烦恼。我只希望你能平安健康,活在当下,无需为这些未来的事情过分担忧。”
“杞人忧天的道理,我又怎么会不懂呢?”
朱标叹了口气,他明白儿子的用意,但心中仍不免有些惆怅:“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如果我明年真的去了陕西,是不是就会如你所说,遭遇不忍言之事?”
朱雄英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父亲,未来是多变的,我已经干扰了现在,自然未来就改变了,我无法准确预知每一个细节,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明年前往陕西,将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水土不服是要人命的,所以,留在京城是最稳妥的选择。”
朱标知道,自己留在京城,对于自己是没有危害的,任何方面都是如此,所以朱雄英没有理由是想要限制他或者怎样,太子、皇帝这种位置,跟其他的不一样,不动才是最稳的,因此,他点了点头,心中虽然仍有疑虑,但还是选择相信儿子。
朱标又想起了潭王朱梓和鲁王朱檀:“那潭王和鲁王呢?他们如果没有按照你所说来到京城,是不是就一定会……”
“父亲。”朱雄英打断了朱标的话,“老话说得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只能尽我所能去提醒和帮助身边的人,但每个人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标听了儿子的话,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慨,他看着朱雄英的脸庞,突然觉得自己有些老了,不是身体老了,而是心老了,这些年来始终是想得太多、顾虑太多,曾几何时自己也有这般果决到没有任何瞻前顾后姿态的少年气?
不过,朱标也清楚,朱雄英说的是对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预测也只是可能性较大的提醒,归根结底还是四个字“事在人为”,若是他能强身健体,大概率也不会因为旅途颠簸而水土不服,这个跟个人体质有关系,但更多的还是跟身体素质有关。
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英儿,你长大了,明年就要出宫就藩了,李太白当年出蜀有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以后的路,你要自己走。”
心结既然解开,两人之间的氛围轻松多了,朱标话锋一转:“就藩吴地的事情,你皇爷爷应该跟你提及了只言片语,你觉得苏州府如何?”
“苏州府水土丰饶,文华荟萃,经济繁荣,乃是大明之宝地,自然是极好的,而且离京城近,若是能去那里就藩,当是一件美事。”
朱标点了点头,按照朱元璋的布置,朱雄英应该是明年前往吴地就藩,随后,如果朱元璋认为朱标是时候继位了,那就让位给朱标,自己成为太上皇,按照朱元璋和朱标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毕竟朱标已经实际上监国十来年了,处理政务的能力完全锻炼了出来,而且在朝堂中的势力也非常强大。
总之,“朱标造反朱元璋亲自给他穿龙袍”的玩笑话,不是没有依据的,朱元璋对于皇位的真实想法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但这种情况绝对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在当下的大明以及周边诸国,太上皇的情况实在是太常见了。
并且,这里还有一重考虑,那就是立太子。
因为法理上来讲,如果国家没有到危如累卵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并立同时拥有继承权的太子和太孙的,所以只要是朱元璋当皇帝,而朱标又没有离世,那么朱雄英就不能成为大明帝国合法拥有继承权的继承人。
而朱元璋想要活着的时候亲手确立朱雄英的继承人地位,就必须要不满足这两个前提条件.他不可能让朱标去死,因此,让出皇位成为太上皇才能达成这个目的。
而朱标如果成为了皇帝,朱雄英自然就能从吴王变成名正言顺的太子,这样一来,朱元璋就能确保未来数十年大明江山能够繁荣昌盛了。
当然,这只是朱标基于父皇准备将朱雄英破例封到吴地引发的一种猜测,有可能,但不一定会发生,就像朱雄英刚才说的那般,还是事在人为,未来谁说得准呢?
“不过,苏州府却也不见得都是好的方面。”
朱标还是提醒道:“当年张士诚在苏州府经营日久,江南归附以后,始终民心难顺,为此父皇迁徙、杀戮了一大批江南富户,内廷之所以在苏州府有这么多皇庄,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当地的士绅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于朝廷,还是颇有抵触的。”
朱标的提醒当然是有道理的,皇权和士绅的利益,在很多时候并不一致,士绅地主们本能地厌恶对于他们收取较重赋税(因为江南土地也是最肥沃的)的皇帝.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现代世界普通人非常厌恶和不理解明星在税收方面的欺诈,可一些草根出身的明星,很多也被曝出了这种明显违法的事情?就是因为重税收不到自己的头上,是没有这种被割肉的感觉的,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富豪会通过基金会等各种手段来规避高额遗产税。
总之,收税这件事,对于大明来讲很重要,收的税越多越爽,但是对于每年都要缴纳大量粮食税的江南士绅来讲,就没那么美妙了。
当然了,藩王也不负责直接收税,藩王收的税都是间接税,本质上还是官府收税然后财政解送给藩王一部分。
“而且,很多事情都得慢慢来,为政之举,不在骤变,而在缓行,历史上这么多改革变法之人,商鞅也好,王安石也罢,都是有前例的.若是要成事,就不能以雷霆之势,反而要如春雨般潜移默化,方能润物细无声。”
“为父知道你有很多想法,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而且你与其他的年轻人不一样,有了阴阳炁海另一端世界的经历,你的眼界更宽广,思虑也更周全,不过不管怎样,所有事情都急不得,时间能改变一些。这些道理,或许现在说了你不懂,但以后你就一定能明白了。”
朱标话语间隐约的意思,朱雄英还是听懂了。
大明是需要改革的,而改革必然需要小范围的试点,所以把自己封藩到吴地中经济最为发达而且靠海的苏州府,或许就有这种方面的考虑,毕竟虽然藩王不能干预民政,但实际上如果把一个亲近藩王的文官放到当地来做主官,那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只是其他藩王不敢收买而已,而朱雄英如果还肩负着建立改革试点的使命,那么这些事情,就不是不能稍加变通了。
但这种事情既然八字没一撇,朱标也不好明说,毕竟改革变法事关重大,朝廷这么多制度都是环环相扣的,如今虽然海禁政策打开了一个皇室海上贸易的缺口,但对于民间限制的还是非常大的,是否要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来继续放开限制,鼓励民间商人出海,还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随着京城商业的发展,逐渐放松对商业的严苛限制,在江南地区搞活商业,并且修建道路、疏通水道,都是很有必要进行的,因为这是一种能够在不怎么动摇民心的基础上,获得大量新增税收的办法,毕竟从整个大明的角度来看,江南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大明绝大多数的国土,商业还是很落后的,农业依旧是经济基础,所以部分发展商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导致其他地区的百姓纷纷放弃种地务农跑去经商。
“明白。”朱雄英点点头,“若是真的封藩到了吴地,孩儿定会善待百姓的。”
这话乍一听没什么问题,若是其他人说的,那也就是随口一句套话,但仔细想想其实很有意思,善待百姓,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苛待士绅。
毕竟皇帝从士绅头上收的税,实际上都被士绅转嫁给百姓了。
随后,朱标又讲了讲自己这些年处理政务的心得,有些东西对,有些东西不对,但不管怎样,朱标说的都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一些政治道理,朱雄英一路听完,只觉得受益匪浅。
“好了,你且去寻老师上课吧,为父要钓鱼去了。”朱标如是说道。
(本章完)
(https://www.02shuwu.cc/2440_2440584/1111091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wu.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wu.cc